-
经典密码技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对称密码体制,难以安全分发密钥。 二是对于非对称密码体制,未来一旦算能取得突破(比如通用量子计算机问世),求解数论经典问题将变得轻而易举,届时信息安全将受到全面挑战。 三是在非对称密码体制下,还有可能遭受中间人攻击。
-
量子安全是能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安全新高度,也是下一代通信系统需要满足的安全要求。实现量子安全的密钥建立,一种方法是设计抗量子密码算法。其延续了公钥密码体制的理念,寻找可以抵御量子计算破解的新型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公钥密码体制。这一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学界已经提出多项候选方案,但是成果尚未成熟;另一种实现量子安全的途径是应用以物理规律保障安全的QKD(量子保密通信,又称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与公钥密码体制不同,QKD并不构建于某些数学问题,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理论的安全性。在这种安全强度下,无论窃听者的计算能力有多么强大(即使掌握量子计算机),也无法破解通过QKD生成的安全密钥。...
-
根据香农理论,只要每次加密时使用一次性随机密钥,而且保证密钥不泄露,则加密结果就是安全可靠的。
-
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QT)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QSDC)是目前量子通信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化探索的热点。其中量子密钥分发经过30余年的研究,在多个国家已进行了实用化的尝试和应用,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个分支;量子隐形传态受限于远距离纠缠分发、量子中继、量子信源等技术的不成熟,目前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室探索阶段,不具备实用化条件;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目前主要以理论研究和通信协议的验证为主。...
-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储备,特别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为代表的优秀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
不确定性原理:对于量子(如光子、电子等),无法同时测量它的位置和速度,因此量子态是叠加的,量子可以同时具备多种量子态。 量子态不可克隆:不可复制量子态;或者复制后将破坏原来的量子态。 量子的纠缠特性: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无论相隔多远,改变其中一个量子的状态时,另一个量子会在瞬间发生状态变化。
-
据新华社消息,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月24日在京揭晓,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量子计算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前沿研究热点,并可能正以每年翻倍的“量子摩尔定律”向前发展。然而,由于量子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一旦“量子霸权”成为现实,现有密码体制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