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量子专家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发布于: 2024-06-25 10:17

据新华社消息,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月24日在京揭晓,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薛其坤,1963年12月生,籍贯山东蒙阴。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年在山东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1999年至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至2005年任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3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1年至2016年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至2020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7年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2020年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副书记、校长,2022年起任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主任。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超高真空互联系统,成为在量子材料原子尺度可控制备和表征方面国际通用的强大实验技术。在此基础上,他率领团队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的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拓扑绝缘体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次里程碑性突破,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则开启了高温超导的全新研究方向,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他两次受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在诺贝尔论坛作特邀报告,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24)和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2022),并获得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2020)等。目前,薛其坤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的相关研究中仍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继续引领着这两个方向的国际学术进展。


2017年担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后,他提出“追求极致、挑战极限、创造未来”的工作方针,着力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带领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方面取得一批阶段性重大成果,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量子直接通信技术、里德堡原子探测系统等成果在连续3届中关村论坛重磅发布,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于2000年首次颁奖,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自设立至今,共有37位科学家获奖。


科盾量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转载分享

章来源:北京量子院


·END·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科盾量子科盾量子
分享

推荐文章

  • 04-23 2024
    经典密码技术及其局限性
    经典密码技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对称密码体制,难以安全分发密钥。 二是对于非对称密码体制,未来一旦算能取得突破(比如通用量子计算机问世),求解数论经典问题将变得轻而易举,届时信息安全将受到全面挑战。 三是在非对称密码体制下,还有可能遭受中间人攻击。
  • 04-23 2024
    量子密码技术优势
    量子安全是能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安全新高度,也是下一代通信系统需要满足的安全要求。实现量子安全的密钥建立,一种方法是设计抗量子密码算法。其延续了公钥密码体制的理念,寻找可以抵御量子计算破解的新型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公钥密码体制。这一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学界已经提出多项候选方案,但是成果尚未成熟;另一种实现量子安全的途径是应用以物理规律保障安全的QKD(量子保密通信,又称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与公钥密码体制不同,QKD并不构建于某些数学问题,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理论的安全性。在这种安全强度下,无论窃听者的计算能力有多么强大(即使掌握量子计算机),也无法破解通过QKD生成的安全密钥。...
  • 04-23 2024
    量子密码技术原理
    根据香农理论,只要每次加密时使用一次性随机密钥,而且保证密钥不泄露,则加密结果就是安全可靠的。